胃食管反流病怎么进行内镜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方式主要有射频消融术、内镜下缝合术、内镜下注射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等。
1、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通过内镜将射频能量传递至食管下端括约肌区域,利用热能刺激组织增生和纤维化,从而增强括约肌的屏障功能。该技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胸痛或吞咽困难,但多数可自行缓解。操作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配合抑酸药物辅助恢复。
2、内镜下缝合术
内镜下缝合术采用特殊设备在食管胃交界处进行全层或部分缝合,缩小贲门开口以增强抗反流能力。该方法对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尤其适合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术中可能发生黏膜撕裂或出血,需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术后需保持流质饮食3-5天,并避免剧烈运动。
3、内镜下注射治疗
内镜下注射治疗通过向食管下端括约肌注射生物相容性材料增加局部体积,改善括约肌闭合功能。常用注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或透明质酸凝胶。该技术创伤小且操作时间短,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可能需要重复治疗。注射后可能出现短暂发热或注射部位肿胀。
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用于治疗Barrett食管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过切除病变黏膜阻断癌变进程。手术采用黏膜下注射后电切技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保留肌层完整性。术后需严格随访以监测复发情况,并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反流复发。并发症包括穿孔和狭窄。
5、抗反流黏膜切除术
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是改良的内镜下治疗技术,通过切除贲门部部分黏膜促使瘢痕形成,从而增强括约肌张力。该技术对年轻患者及无严重食管炎者效果较好,术后需配合抑酸治疗促进创面愈合。操作过程中需精确控制切除深度以避免穿孔风险,术后2周内需进行食管造影评估效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应保持床头抬高15-20厘米睡眠,避免高脂饮食、巧克力、薄荷等降低括约肌张力的食物。术后1个月内禁止提重物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若出现持续胸痛、呕血或吞咽梗阻需立即就医。长期管理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药物维持治疗,吸烟饮酒会显著影响手术效果应严格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