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腹泻时通常会进行哪些检查
出现腹泻时通常需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粪便培养、电解质检查和肠镜检查等。腹泻可能与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是腹泻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以及显微镜下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感染等情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中可能出现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寄生虫感染可能发现虫卵或幼虫。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取样后尽快送检即可。
2、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帮助判断腹泻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能明显升高,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腹泻可能导致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数值可能出现假性升高。检查需采集静脉血,一般无特殊注意事项。
3、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用于明确腹泻的病原体类型,对细菌性腹泻的诊断尤为重要。通过将粪便样本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可培养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致病菌。该检查需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新鲜粪便,避免尿液污染,取样后需尽快送检。抗生素使用可能影响培养结果,检查前应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4、电解质检查
电解质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钠、钾、氯等电解质浓度,评估腹泻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程度。严重腹泻可能引起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该检查需采集静脉血,重度脱水患者可能出现采血困难。检查结果有助于指导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失衡。
5、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适用于慢性腹泻或怀疑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直接观察结肠和末端回肠黏膜情况,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服用泻药清洁肠道。检查过程中可能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帮助诊断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检查后需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并发症。
腹泻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减少高脂肪、高纤维食物摄入。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发热、血便、严重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慢性腹泻患者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