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骨骨折4个月走路后又肿了
踝骨骨折4个月后走路出现肿胀可能与活动过早、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软组织损伤未完全恢复、创伤性关节炎、感染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1、活动过早
踝骨骨折愈合通常需要较长时间,4个月时骨痂可能尚未完全塑形。过早负重行走会导致骨折端微动,刺激周围软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引发肿胀。此时需减少活动量,配合踝关节支具保护,必要时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2、血液循环不畅
长期制动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行走时肌肉泵作用恢复但血管适应性不足,引发淤血性肿胀。表现为晨轻暮重的踝部胀痛,皮肤温度正常。可通过抬高患肢、穿戴医用弹力袜、踝泵运动改善循环,严重时需血管超声排查深静脉血栓。
3、软组织损伤未愈
骨折常伴随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其修复速度慢于骨骼。行走时机械应力可导致慢性肌腱炎或滑膜炎,出现局部发热、压痛性肿胀。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软组织损伤程度,治疗需结合超声波理疗、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等抗炎措施。
4、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面不平整或软骨损伤可能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负重后关节肿胀僵硬,X线可见关节间隙狭窄。急性期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晚期严重病例可能需关节镜清理或融合手术。
5、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低度感染,表现为持续肿胀伴皮温升高,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多。需进行细菌培养,确诊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警惕隐匿性骨髓炎。
康复期应遵循渐进式负重原则,从双拐过渡到单拐再至完全负重,期间配合踝关节屈伸训练增强肌力。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可适量增加牛奶、鱼肉摄入。肿胀明显时可每日冰敷15分钟,夜间垫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若肿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皮肤发红等症状,须立即就诊排除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