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结石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感染性结石主要由尿路感染引起,治疗需结合抗感染与结石清除,常见方法有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感染性结石可能与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腰痛、发热、尿频等症状。
1、药物排石
感染性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时需先控制感染,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结石较小者可配合枸橼酸氢钾钠颗粒调节尿液酸碱度,促进结石溶解排出。用药期间需监测尿常规及细菌培养,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通过高频声波将结石击碎成细小颗粒后随尿液排出。术前需确保感染已控制,术后可能出现血尿或肾绞痛,需配合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加速碎石排出。
3、经皮肾镜取石术
针对较大或复杂的肾结石,在腰部建立通道直接取出结石。术前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术中可同步处理肾盂积水等并发症。术后留置肾造瘘管期间需保持引流通畅,定期冲洗防止结石碎片堵塞。
4、输尿管软镜碎石
通过自然腔道进入输尿管,配合钬激光粉碎结石。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术后可能需留置双J管2-4周,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服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缓解支架管相关不适。
5、开放手术取石
仅用于合并严重解剖异常或多次微创手术失败者。术式包括肾盂切开取石、肾部分切除术等,需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需监测肾功能,警惕尿瘘、出血等并发症。
感染性结石患者日常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限制高嘌呤及高草酸食物摄入。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观察结石复发情况,出现排尿疼痛、尿液浑浊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长期反复感染者可考虑使用蔓越莓提取物制剂调节尿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