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血吸虫病主要有避免接触疫水、加强粪便管理、消灭钉螺、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治疗感染者等措施。
1、避免接触疫水
血吸虫尾蚴通过皮肤侵入人体,疫水指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河流、湖泊等水体。避免在疫区游泳、戏水或赤足行走,农田劳作时穿戴防水胶鞋、手套。若必须接触疫水,可在皮肤涂抹防护剂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接触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并擦干。
2、加强粪便管理
血吸虫卵随感染者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后孵化成毛蚴。应修建无害化厕所,禁止随地排便,对粪便进行密封发酵或药物处理。农村地区推广三格化粪池,粪便贮存30天以上可杀灭虫卵。
3、消灭钉螺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可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洒水体,或改造沟渠硬化岸坡破坏钉螺孳生环境。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展灭螺工作,定期监测钉螺密度。
4、做好个人防护
疫区居民应饮用煮沸水或过滤水,避免生食水生植物。接触疫水后出现皮肤瘙痒、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高危职业人群可预防性服用吡喹酮片,但需严格遵医嘱。
5、及时治疗感染者
确诊患者需规范使用吡喹酮片、青蒿琥酯片等药物,降低传染源风险。治疗期间粪便需专用容器收集消毒,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脾超声和粪便虫卵检测。
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改善居住环境卫生,保障安全用水。疫区旅行归来后若出现持续发热、腹泻、肝区不适等症状,须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并接受检查。日常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A以维持黏膜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