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皮疹发烧怎么处理
小儿病毒性皮疹伴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护理、皮疹护理、药物退热、就医评估等方式处理。病毒性皮疹通常由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或水疱,常伴随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避免皮肤刺激或寒战。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每次持续10-15分钟。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若患儿出现寒战或四肢冰凉,需停止擦拭并保暖。
2、补液护理
发热期间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温开水,每日饮水量按每公斤体重80-100毫升计算。母乳喂养婴儿可增加哺乳频率。观察尿量及颜色,若6小时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提示脱水需加强补液。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3、皮疹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破溃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挠,夜间可戴棉质手套。洗澡水温不超过38℃,禁用碱性肥皂。合并口腔疱疹时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4、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或出现惊厥需立即就医。
5、就医评估
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皮疹化脓、嗜睡、呕吐、颈部僵硬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确诊后可开具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颗粒、更昔洛韦分散片等。重症患儿需住院接受静脉补液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患儿饮食宜清淡,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苹果泥。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每日保证10-12小时睡眠。家长需每日记录体温及皮疹变化,接触患儿前后规范洗手。病毒性皮疹具有传染性,发病期间应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患儿用品需单独消毒。若家庭中有孕妇或免疫缺陷者,需加强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