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斑狼疮性肾炎 详述红斑狼疮和肾炎的关系
红斑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属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多器官损害,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时,可引发肾脏炎症反应,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及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1、发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随血液循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系统并招募炎症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持续的免疫攻击可造成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泡沫尿、下肢凹陷性水肿、血压升高等典型症状,部分病例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表现。根据病理分级可分为Ⅰ-Ⅵ型,其中Ⅳ型弥漫增殖性肾炎最为常见且预后较差,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血液检查显示补体C3/C4水平降低。
3、诊断标准
需结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和肾脏病理活检结果。肾活检可见免疫荧光下IgG、IgM、C3等沉积形成的"满堂亮"现象,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等改变,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同时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4、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包括羟氯喹片等免疫调节剂,活动期需采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环磷酰胺注射液或吗替麦考酚酯胶囊进行免疫抑制治疗。针对难治性病例可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5、预后管理
早期规范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但需长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患者应避免日晒、感染等诱发因素,定期随访调整用药方案。妊娠可能加重病情,孕前需进行多学科评估,控制疾病处于稳定期6个月以上再考虑妊娠。
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白等易吸收蛋白。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剂量,出现新发水肿或尿量减少时需及时复诊。注意口腔和会阴清洁,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可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