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详解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病因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而出现的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通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类。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因素有关。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详解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病因

1、早发型症状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发生在出生后3-4天,与喂养不足导致排便延迟有关。表现为面部、躯干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值通常不超过15毫克每分升。黄疸程度较轻时无须特殊处理,增加母乳喂养频率至每日8-12次,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即可缓解。

2、迟发型症状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出现在出生后1-2周,黄疸可持续3-12周。特点是胆红素水平缓慢上升但一般不超过20毫克每分升,婴儿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手足心黄染,但不会出现陶土样便或尿液颜色加深等胆汁淤积表现。

3、酶活性因素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是主要病因,该酶能分解肠道内结合胆红素,使其重新被吸收进入血液。这种酶在初乳中含量较高,且部分母亲乳汁中该酶活性存在个体差异,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引发黄疸持续。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详解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病因

4、肠道菌群因素

新生儿肠道内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尤其是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不足时,胆红素无法被充分转化为尿胆原排出。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建立较配方奶喂养儿慢,这可能解释为何母乳性黄疸持续时间更长。

5、遗传代谢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多态性,该酶是胆红素结合的关键酶。当酶活性降低时,胆红素结合能力下降,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这类患儿可能同时伴有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详解母乳性黄疸的症状和病因

母乳性黄疸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每日监测黄疸范围是否扩大至四肢远端。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就医排除胆道闭锁等疾病。母亲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制剂帮助建立婴儿肠道菌群。保持每日充足喂养量和排便次数是促进胆红素排泄的关键措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