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综合症是什么原因引起
慢性疼痛综合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损伤、炎症反应、心理因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局部压痛、活动受限、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症状。慢性疼痛综合症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遗传因素
部分慢性疼痛综合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痛觉传导异常有关。这类患者通常从小对疼痛敏感,轻微刺激即可诱发持续不适。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寒冷刺激。遗传性慢性疼痛尚无特效药物,可遵医嘱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片、阿米替林片等调节神经传导。
2、神经损伤
外伤或手术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诱因,受损神经纤维异常放电会引起灼烧样或电击样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属于此类,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刺痛。神经损伤性疼痛需结合肌电图检查,治疗可选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配合利多卡因凝胶局部外用。
3、炎症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慢性炎症会持续刺激痛觉神经。这类疼痛多伴随晨僵、关节肿胀,血液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抗炎镇痛,严重时需注射益赛普等生物制剂。
4、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会降低疼痛阈值,形成疼痛-情绪恶化的循环。这类患者疼痛部位常不固定,各项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认知行为疗法配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效果较好,同时建议保持规律运动和社交活动。
5、代谢异常
骨质疏松、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疾病会导致全身弥漫性疼痛,伴随乏力、怕冷等症状。骨密度检测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可确诊,需针对病因补充钙剂、左甲状腺素钠片等。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但须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慢性疼痛综合症患者应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规律,避免久坐不动和过度依赖止痛药。饮食上增加深海鱼、坚果等抗炎食物摄入,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温度疗法如38-40℃热敷可缓解肌肉紧张,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需警惕烫伤。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时需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