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是什么意思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的病理状态,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中性粒细胞缺乏主要由感染、药物反应、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EB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常伴随中性粒细胞一过性降低,表现为发热、咽痛等症状。细菌性败血症可能引发粒细胞消耗性减少,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片等抗感染治疗。
2、药物反应
化疗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生素等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或直接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甲巯咪唑片、卡马西平片等药物可能诱发免疫性粒细胞减少,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造血恢复。
3、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持续性减少。患者可能合并贫血、出血倾向,骨髓穿刺可见造血细胞减少。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调节药物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关节肿痛伴粒细胞减少。抗核抗体检测阳性者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片等免疫抑制剂控制原发病。
5、遗传因素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周期性粒细胞波动,婴幼儿期即可发病。基因检测发现ELANE基因突变可确诊,在粒细胞低谷期需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需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生冷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时应立即就医,严重粒细胞缺乏者需进行保护性隔离。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