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如何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式护理。该病通常由早产、感染、肠道缺血缺氧、喂养不当、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发病初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肠道内容物对病变肠壁的刺激。减压期间需记录胃液颜色和引流量,若出现血性引流液提示可能存在肠穿孔。禁食时间通常持续7-14天,恢复喂养需从稀释配方奶开始,每次增加1-2毫升。
2、静脉营养支持
采用全肠外营养维持患儿营养需求,需监测血糖、血氨及肝功能指标。营养液应包含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及微量元素,热卡从60-80kcal/kg/d逐步增加。注意避免导管相关感染,每24小时更换输液管路。
3、抗生素治疗
经验性使用氨苄西林注射剂联合庆大霉素注射剂覆盖肠道菌群,严重感染者加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前需留取血培养标本,疗程一般10-14天。需监测患儿听力及肾功能,早产儿需根据校正胎龄调整剂量。
4、生命体征监测
每小时记录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4小时测量腹围并观察腹部皮肤颜色。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或腹壁红肿提示病情恶化。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时需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准备新鲜冰冻血浆。
5、水电解质平衡
精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6小时检测血气及电解质。早产儿液体量按100-150ml/kg/d计算,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血钠低于130mmol/L时限制输液速度,同时补充3%氯化钠注射液。
护理期间需保持暖箱温度36.5-37℃,湿度60%-70%。恢复期喂养首选母乳,含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有助于肠黏膜修复。每日进行腹部触诊评估肠鸣音,排便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喂养量。出院后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警惕肠狭窄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