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小肠梗阻怎么治疗 这几个疗法可改善急性小肠梗阻
急性小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急性小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肠道肿瘤、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急性小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抽吸胃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能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操作时需注意导管位置调整,避免黏膜损伤。对于单纯性肠梗阻,胃肠减压配合禁食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炎症反应和肠道功能恢复。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抗感染、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除平滑肌痉挛、甘油灌肠剂促进排便。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禁用于绞窄性肠梗阻。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警惕药物过敏反应。
3、液体复苏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因呕吐和肠液积聚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液体复苏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晶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严重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治疗期间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检测血生化指标。
4、手术治疗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外科干预。手术方式根据梗阻部位和病因选择,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术前需完善腹部CT评估肠管血运,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并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再粘连。
5、中医调理
中医采用大承气汤等方剂通腑泄热,配合针灸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促进肠蠕动恢复。适用于不全性梗阻的辅助治疗,但禁用于完全性梗阻。治疗期间需观察排便排气情况,配合腹部按摩增强疗效。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禁食,待肛门排气排便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恢复期应选择低渣、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豆类等产气食物。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腹部手术后患者应遵医嘱使用腹带保护伤口。出现反复腹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排查肠粘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