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点滴不小心把细菌弄进去了
打点滴时若细菌进入血管可能引发输液相关感染,但规范操作下发生概率极低。主要风险因素有配药环境不洁、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输液器具污染、药液储存不当、患者免疫力低下等。
1、配药环境不洁
在非无菌环境中配置药液时,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污染药液。医疗机构需在层流净化台内完成配药操作,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配药前严格进行手部消毒。若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
2、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
皮肤表面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驻菌群,穿刺前需用碘伏或酒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不小于5厘米,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再行穿刺。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细菌沿穿刺针进入血管。
3、输液器具污染
输液器、三通阀等器具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可能被污染,使用前需检查包装完整性。一次性输液器具不得重复使用,连接药液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接口处接触非无菌物品。
4、药液储存不当
开启后的药液超过4小时未使用应废弃,多剂量包装药液抽取后需标注开启时间。需冷藏保存的药液若温度超标可能滋生细菌,输注前需检查药液性状,出现絮状物或颜色改变应立即停用。
5、患者免疫力低下
老年、婴幼儿、化疗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群体更易发生感染。这类患者输液时应选择更高级别的无菌操作,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寒战、高热等输液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液并留取血培养。
预防输液感染需医患双方共同注意。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无菌技术规范,输液前检查药液澄明度与有效期。患者输液期间避免自行调节滴速,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静脉治疗,输液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日常应加强营养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补充,维护自身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