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胆囊炎一定要切除吗
萎缩性胆囊炎不一定需要切除,具体需根据胆囊功能、症状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复查、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胆囊功能评估、手术干预。
1、定期复查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萎缩性胆囊炎,可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定期监测胆囊变化。若胆囊壁无明显增厚、无结石或息肉等合并症,且患者消化功能正常,通常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重点观察胆囊收缩功能及胆汁排泄情况,避免盲目手术。
2、药物治疗
合并胆汁淤积或慢性炎症时,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代谢,或联用消炎利胆片缓解右上腹隐痛。若存在细菌感染风险,可能需短期应用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控制需配合肝功能监测,避免长期用药导致胃肠反应。
3、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是基础管理措施,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40克以下,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有助于减少胆固醇过饱和。少食多餐可减轻胆囊负荷,餐后适度活动促进胆汁排空。
4、胆囊功能评估
通过胆囊收缩功能试验判断胆囊残余功能,若脂肪餐后胆囊排空率低于35%,提示功能严重受损。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可评估胆管代偿性扩张情况,合并胆总管结石或反复胆管炎者需考虑手术。
5、手术干预
出现瓷化胆囊、胆囊癌高风险病变或反复发作胆绞痛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方案。合并胆管结石或胰腺炎病史者可能需术中胆道造影。高龄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必要时选择经皮胆囊造瘘过渡治疗。
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快速减重或长期空腹。日常可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胆汁循环。若出现持续发热、黄疸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逐步适应低脂饮食,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定期复查肝胆超声评估胆管代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