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分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主要依据症状变化、肺功能损害程度及急性发作频率划分。
1、稳定期:
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相对稳定,未出现明显恶化,日常活动受限程度与基线水平一致。此阶段肺功能检查显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波动幅度小于12%或200毫升。稳定期需坚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如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
2、急性加重期:
症状突然加重超出日常变异范围,表现为咳嗽加剧、痰量增多或脓性痰、呼吸困难显著恶化,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急性加重多由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空气污染或治疗中断诱发。需短期加强治疗,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身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及氧疗支持。
3、肺功能分级:
根据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倡议(GOLD)标准,稳定期按FEV1%分为4级:轻度(≥80%)、中度(50%-79%)、重度(30%-49%)和极重度(<30%)。分级越高提示气流受限越严重,急性加重风险及死亡率随之上升。极重度患者常合并慢性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4、症状评估:
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或COPD评估测试(CAT)量化症状负荷。mMRC≥2分或CAT≥10分属于症状高风险群体,这类患者即使肺功能损伤较轻,仍需加强综合干预以延缓病程进展。
5、急性加重风险分层:
过去一年内发生≥2次急性加重或≥1次导致住院的患者属于高风险人群。这类患者需采用联合吸入制剂(如茚达特罗/格隆溴铵),并考虑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以预防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饮食宜高蛋白、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D。稳定期可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肺康复训练,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运动强度以不诱发明显气促为度。极重度患者需家庭氧疗每日>15小时,并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出现痰液黏稠时可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但需避免过度镇咳。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急性加重后2-4周需门诊随访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