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贫血怎么办
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贫血可通过补充铁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控制原发病、调整饮食结构及输血治疗等方式改善。贫血通常由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铁代谢紊乱、尿毒症毒素蓄积、营养不良及慢性炎症状态等因素引起。
1、补充铁剂:
缺铁是肾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慢性肾脏病患者因食欲减退、消化道出血或铁吸收障碍易出现铁缺乏。可选用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口服铁剂,严重缺铁者需静脉补充蔗糖铁。治疗期间需监测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
2、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是核心病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如依泊汀α、达依泊汀α)皮下注射可有效改善贫血,需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目标值维持在100-120g/L。过度纠正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3、控制原发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持续活动会加重贫血。需通过控制血压(靶目标<130/80mmHg)、减少蛋白尿(ACEI/ARB类药物)、调节钙磷代谢等措施延缓肾功能恶化。尿毒症患者需评估透析指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部分清除抑制造血的毒素。
4、营养支持:
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0.6-0.8g/kg)配合复方α-酮酸可减少氮质血症,同时保证每日30-35kcal/kg热量摄入。重点补充富含血红素铁的红肉、动物肝脏,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限制高磷食物如奶制品、坚果。
5、输血治疗:
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需输注浓缩红细胞。输血应个体化评估,避免频繁输血导致铁过载。对于拟行肾移植者,需通过去白细胞输血降低致敏风险。输血后需监测血钾和容量负荷。
慢性肾小球肾炎贫血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每1-3个月检测血常规、铁代谢和肾功能。适度进行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心肺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保持每日尿量1500ml以上,限制钠盐摄入(每日3-5g)。心理上需认识贫血纠正需要3-6个月周期,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合并高血压者需每日监测血压,记录尿量和体重变化。冬季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疫苗接种前需咨询肾内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