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纵隔感染的病因是什么
继发性纵隔感染通常由邻近器官感染扩散、医源性操作、外伤、食管穿孔及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
1、邻近感染扩散:
口腔、颈部或肺部感染可能通过筋膜间隙蔓延至纵隔。例如牙源性脓肿、化脓性扁桃体炎或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未及时控制时,细菌可沿解剖路径侵入纵隔,引发化脓性纵隔炎。这类感染需通过影像学定位后联合抗生素治疗。
2、医源性损伤:
气管插管、纵隔镜手术或食管内镜检查可能导致黏膜破损,使口腔定植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纵隔。心脏手术后胸骨感染也是常见诱因,需通过清创联合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干预。
3、外伤穿透:
颈部或胸部贯通伤可能直接破坏纵隔屏障,尤其食管或气管破裂时,内容物污染纵隔腔。交通事故中常见的胸骨骨折也可能继发血源性感染,需紧急手术修复损伤器官并引流。
4、食管穿孔:
食管异物、剧烈呕吐或肿瘤侵蚀可导致食管壁全层破裂,胃酸和食物残渣进入纵隔引发化学性及细菌性炎症。典型表现为突发胸痛伴皮下气肿,需禁食并采用食管支架或手术修补。
5、特殊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或真菌可能经血行播散至纵隔,形成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这类感染进展隐匿,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并采用异烟肼、两性霉素B等靶向药物长期治疗。
预防继发性纵隔感染需重视口腔卫生与慢性炎症控制,避免进食尖锐异物。外伤后出现发热、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难时需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规范换药,监测切口愈合情况。恢复期建议高蛋白饮食配合呼吸训练,促进组织修复与肺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