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慢性缺血性脱髓鞘是什么意思
脑内慢性缺血性脱髓鞘是脑白质因长期供血不足导致的神经纤维髓鞘损伤,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和排尿障碍。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脑小血管病变。
1、血管危险因素: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损伤脑小动脉内皮,引发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糖尿病造成的糖代谢异常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则通过脂质沉积影响脑微循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脑白质区域慢性低灌注。
2、年龄相关改变:
随年龄增长,脑小动脉逐渐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化,血管弹性下降。60岁以上人群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减退,白质区终末动脉供血更易受血压波动影响,形成缺血性脱髓鞘病变。
3、影像学特征:
头颅MRI显示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斑片状T2高信号,Fla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DWI通常无弥散受限。病灶多呈融合性分布,不强化,与急性梗死灶有明显区别。
4、临床表现:
早期出现执行功能减退如计划能力下降,中期发展为步态迟缓(步基增宽、步幅缩短),晚期可伴尿急、尿失禁等排尿障碍。症状呈渐进性加重,但较少出现偏瘫等局灶体征。
5、治疗原则:
控制血管危险因素是核心措施,包括降压(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糖(二甲双胍、西格列汀等)和调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可辅助使用,但需避免过度降压。
建议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脑侧支循环建立。饮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多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5克。认知训练如数独、记忆卡片游戏有助于延缓功能衰退,睡眠时间保证6-8小时以维持脑脊液代谢废物清除功能。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每6-12个月复查头颅MRI评估病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