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如何治疗
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可通过解痉镇痛、抗生素治疗、胆囊引流、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等方式治疗。病情严重程度、结石位置、并发症风险等因素会影响具体治疗方案选择。
1、解痉镇痛:
山莨菪碱或间苯三酚等药物可缓解胆绞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能减轻炎症反应。疼痛剧烈时需在急诊科进行哌替啶肌肉注射,但需注意阿片类药物可能加重Oddi括约肌痉挛。
2、抗生素治疗:
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等广谱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感染。治疗前应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重症患者需联合甲硝唑覆盖厌氧菌,疗程通常持续7-10天直至感染指标恢复正常。
3、胆囊引流: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适用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的危重患者。超声引导下置入引流管可快速降低胆囊内压力,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引流液需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4、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是首选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发病72小时内手术可降低中转开腹率,术中需注意胆囊三角解剖关系,避免胆管损伤等并发症。
5、胆总管探查:
合并胆总管结石时需行ERCP取石或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术前MRCP可明确结石位置和数量,术后需留置T管引流,6周后经T管造影确认无残余结石方可拔管。
术后恢复期需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渐进式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术后2个月内避免举重等腹压增高动作。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诊。结石复发高危人群可考虑熊去氧胆酸药物预防,但需监测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