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支持、原发病控制、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防治。
1、机械通气:
小潮气量通气是核心策略,通常设置为6-8毫升/千克预测体重,平台压需控制在30厘米水柱以下。对于中重度患者可采用俯卧位通气或高频振荡通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必要时联合肌松剂使用以改善人机同步。
2、原发病治疗:
需针对脓毒症、创伤、肺炎等基础病因进行干预。感染患者需在1小时内完成血培养后使用广谱抗生素,创伤患者需彻底清创。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是阻断病理进程的关键,必要时可采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3、液体管理:
采用限制性液体策略,保持出入量负平衡500-1000毫升/日。肺动脉导管或超声监测指导下,使用利尿剂减轻肺水肿。对于休克患者需在保证灌注前提下,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
4、营养支持:
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目标热量25-30千卡/千克/日,蛋白质1.2-2.0克/千克/日。重度患者可采用滋养性喂养,同时补充谷氨酰胺等免疫营养素。需监测胃残余量预防误吸。
5、并发症防治:
重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深静脉血栓和应激性溃疡。每日唤醒评估拔管指征,规范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者,需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器官支持。
治疗过程中需每日评估氧合指数和胸部影像学变化,动态调整呼气末正压水平。康复期应尽早开展呼吸肌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饮食。出院后需定期随访肺功能,监测有无肺纤维化等后遗症。家庭氧疗患者需教育正确使用设备,避免烟草烟雾等刺激因素。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