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表现是什么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多见于颈椎、胸椎,也可见于腰椎,常与颅颈交界处畸形、脊髓内肿瘤等有关。该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30-50岁多见。起病隐潜,病程进展极慢,具有进行性加重特点,其病变特点是脊髓内形成管状空腔以及胶质增生。

1、先天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下疝、扁平颅底、脑积水等引起为常见原因。

2、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第四脑室出口处先天性闭塞,使脑脊液正常循环受阻,压力传递至脊髓,导致脊髓中央管扩张。

3、血液循环异常:脊髓血管畸形、肿瘤囊变、炎症、缺血、坏死等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致中央管软化扩张。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发现该病时病程已在一年左右,其次为十年左右,也有十几二十年的。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多数患者主要有以下症状:

1、初期: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存在。

2、中期:当病变损及锥体束及锥体外束后,下肢逐渐出现痉挛性瘫痪。可出现自主神经障碍,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角化、汗毛减少,血管舒缓障碍等。

3、后期:累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出现面部洋葱皮样痛温觉缺失,自外侧向鼻唇部发展。

温馨提示:多数学者认为脊髓空洞症不是一种病因所造成的独立疾病,而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综合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