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会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污染物间接传播以及免疫缺陷易感。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后,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并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最终定位于腮腺等腺体组织。
1、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病毒飞沫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易感儿童吸入后经鼻咽部黏膜感染。流行季节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2、直接接触传播:
与患者共用餐具、玩具等密切接触行为可导致感染。病毒通过唾液污染的手或物品接触口鼻黏膜传播。发病前2天至肿胀消退前均具传染性,隔离期应持续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5天。
3、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感染腮腺炎的孕妇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新生儿期感染多表现为低热、喂养困难,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孕前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措施。
4、污染物间接传播:
病毒在玩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幼儿园等集体机构易通过污染物引发聚集性疫情。含氯消毒剂对灭活病毒有效,日常需加强环境物品消毒。
5、免疫缺陷易感:
未完成疫苗接种或免疫应答不足的儿童更易感染。2-12岁为高发年龄段,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后保护率可达88%,推荐18-24月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肿胀部位可冷敷缓解疼痛,体温超过38.5℃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等脑膜脑炎症状,睾丸肿痛提示可能并发睾丸炎。集体机构出现病例时应立即报告疾控部门,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5天。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促进黏膜修复和免疫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