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完液拔针后鼓包怎么回事

输液后穿刺部位鼓包可能由穿刺技术不当、血管通透性改变、按压方式错误、凝血功能异常、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按压手法、冷热敷处理、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1、穿刺技术不当:

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或穿刺过程中反复调整,导致药液渗入皮下组织。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紧绷发亮,触诊有波动感。处理时需抬高患肢,避免揉搓,采用土豆片外敷可促进吸收。

2、血管通透性改变:

老年人或长期输液者血管脆性增加,输液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伴随淤青范围扩散。建议输液前评估血管条件,优先选择弹性较好的外周静脉。

3、按压方式错误:

拔针后未垂直按压穿刺点或按压时间不足5分钟,静脉压力使血液渗出血管外。表现为皮下青紫伴硬结,48小时内可采取冰敷收缩血管,后期改用热敷促进血肿消散。

4、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或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易发生渗血,鼓包范围常超过3厘米且持续增大。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粉外敷,严重时需就医处理。

5、局部感染:

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引发蜂窝组织炎,鼓包伴随红肿热痛症状。需警惕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现为皮肤温度升高并出现脓性分泌物,应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出现鼓包后24小时内避免患肢提重物,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可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等促进凝血,配合抬高手臂至心脏水平以上。观察48小时若无缓解或出现发热、剧烈疼痛,需就医排除深静脉血栓。日常输液建议选择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拔针后采用三指按压法覆盖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冬季注意穿刺部位保暖以维持血管弹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