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走路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脚后跟走路疼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脂肪垫萎缩、应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和脚趾的纤维组织,过度使用或长期站立可能导致其发炎。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减轻。可通过拉伸锻炼、穿戴足弓支撑鞋垫缓解,严重时需局部注射治疗。
2、跟骨骨刺:
跟骨底部异常骨质增生可能刺激周围软组织,中老年人群多见。X线检查可确诊,疼痛常呈针刺样。保守治疗包括超声波理疗和非甾体抗炎药,骨刺较大时需手术切除。
3、跟腱炎:
跟腱过度负荷引发的炎症常见于运动人群,表现为跟腱部位肿胀压痛。发病与突然增加运动量有关,需停止剧烈运动并配合冷敷,慢性期可采用冲击波治疗。
4、脂肪垫萎缩:
脚跟部位脂肪垫随年龄增长变薄,缓冲作用减弱导致行走疼痛。常见于长期穿硬底鞋者,选择软底鞋配合硅胶后跟垫可有效改善症状,严重萎缩需脂肪移植手术。
5、应力性骨折:
骨骼反复微小损伤积累所致,运动员和新兵训练中多发。疼痛随活动加剧,休息不缓解需警惕。确诊需核磁共振,治疗要求绝对制动6-8周,配合钙剂补充。
日常应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脚行走。体重超标者需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每日可进行足底滚球按摩。运动前后做好跟腱拉伸,中老年人建议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夜间静息痛,需及时就医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冬季注意足部保暖,泡脚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以免加重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