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测定偏高是什么意思

D-二聚体测定偏高通常提示体内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活动增强的情况,可能由静脉血栓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创伤或手术后反应、恶性肿瘤、妊娠等因素引起。

1、静脉血栓栓塞:

D-二聚体升高最常见于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当血管内形成血栓时,机体启动纤溶系统分解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上升。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进行治疗,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全身微血管广泛形成血栓,伴随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会显著升高。患者常表现为出血倾向、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需紧急处理原发病因并补充凝血因子。

3、创伤或术后反应:

外科手术或严重创伤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这种生理性升高通常随着创面愈合逐渐恢复正常,期间需监测有无血栓并发症。

4、恶性肿瘤相关:

某些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约50%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尤其见于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相关高凝状态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结合肿瘤治疗进行管理。

5、妊娠期变化:

妊娠中晚期孕妇D-二聚体水平可生理性升高2-4倍,这是胎盘循环建立过程中的适应性改变。但若数值异常增高或伴随下肢水肿疼痛,需排查妊娠期静脉血栓症。

发现D-二聚体升高时应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血栓脱落,增加饮水促进血液循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维持凝血功能平衡,定期复查监测指标变化。高龄、长期卧床等高风险人群可穿着弹力袜预防静脉淤滞,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急症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