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缺铁的表现及其症状
婴幼儿缺铁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食欲减退、易疲劳、发育迟缓、异食癖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等因素引起。
1、皮肤苍白:
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皮肤黏膜颜色变浅,以口唇、甲床、眼睑结膜苍白最明显。长期缺铁可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增加感染风险。需通过强化铁剂补充及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改善。
2、食欲减退:
缺铁影响胃酸分泌和肠道黏膜修复,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婴幼儿可能出现拒食、偏食、进食量减少等症状。建议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配合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促进铁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蛋白琥珀酸铁等补铁药物。
3、易疲劳:
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引发组织缺氧,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代偿反应。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建议预防性补充铁剂。
4、发育迟缓:
铁元素参与髓鞘形成和神经递质合成,长期缺铁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抬头、翻身、爬行等大运动发育延迟,注意力不集中等。应进行发育商评估,联合补充铁剂及进行早期干预训练。
5、异食癖:
部分患儿出现啃咬非食物物品的特殊行为,如吃泥土、墙皮、纸屑等。这与缺铁影响味觉敏感度和中枢神经功能有关。需排查铅中毒等并发症,及时纠正铁缺乏的同时进行行为矫正。
预防婴幼儿缺铁需从孕期开始加强母亲铁营养,提倡母乳喂养至6月龄。添加辅食初期优先引入强化铁米粉,逐步添加瘦肉泥、猪肝粉等富铁食物。避免过量摄入牛奶影响铁吸收,每日饮奶量不超过600毫升。定期进行血常规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确诊缺铁性贫血的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3-6个月,并持续随访至铁储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