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栾杰
整形是一项追求美丽的医疗工作,却遭受不少诟病。1985年我从青岛医学院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医院做一名普外科医生。但因为向往更有挑战和创造性的工作,1988年我选择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攻读博士,如今已在临床工作33年。我很高兴能看到整形外科有今天的发展,却也无奈地面对着它的两极分化。我想从乳房再造谈起,与大家分享我在这一行业经历的变化。
乳房再造为患者找回尊严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超27万。随着诊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但生存质量却不一定有所保证。为了尽可能保住患者生命,乳房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切除。最早学习乳房再造时,我只是知道乳房切除术后的女性会出现焦虑、抑郁、性功能障碍等诸多身心问题。当我接触的患者越来越多,才真正明白乳房再造不只是一种身体重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修复。
一位患者曾向我坦白,切除乳房后,她再也没穿过低领和无袖衣服,还因自卑而逐渐疏离丈夫,夫妻关系变得紧张;另一位20多岁的女孩气愤又委屈地向我哭诉:“我有大把青春,难道乳房不完整就没资格谈恋爱吗?”一位60多岁的患者让我印象最深,她不顾家人三番四次的阻拦,坚持做乳房再造,“他们都不能体会义乳掉出来的尴尬,我不仅没了美,更没了尊严。”
30年前,中国还没有乳房再造技术,义乳是最常用的术后美化措施,也就是人工乳房。而现在,我们不仅能重建美观的乳房,还能通过血管“接活”,让再造的乳房拥有真实的外形和手感。随着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乳房再造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以前好几年都做不了几例乳房再造手术,如今每年都有几百例。但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乳房重建率仍不足3%,要知道,发达国家已超过30%。
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患者不好意思表达“追求形体美”的愿望。而且乳腺癌治疗费用高昂,乳房再造还要再花几万元钱,经济压力更大。有的患者即使因乳房缺损变得自卑、封闭,生活灰暗也坚持硬扛。大量医学证据显示,在切除乳房的同时或延期行乳房再造,不仅不影响预后,还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促进术后心理康复。保住了生命就不能忽视生命的质量,遵循本心地活着最重要。
虽然,乳房再造手术的风险比心脏手术小,但技术复杂性完全不亚于心脏搭桥手术。乳房再造属于整形外科三、四级手术,必须由具备整形外科资质的专业医生来完成,目前全国能掌握乳房再造技术的整形外科医生不过百人。如果由一些不具备资质的非专业整形外科医生进行乳房再造手术,不仅效果不理想,还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破坏乳房再造的宝贵条件。看病都是一个道理——找各领域的专家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不是找一个万能“神医”解决所有问题。选择专业的整形外科医生至关重要,否则宁可不做!
你的魅力在于独特
数十年前,人们还羞于提起整形,大多数人认为整形没有必要,表面美丽只是满足虚荣心而已。但现在,“看脸时代”让“颜值”成为个人竞争力之一,美容整形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十五六岁的高中生都把割双眼皮当作一种需求。作为美容整形医生,我非常理解大家对美丽的强烈向往,但还是想告诉大家:你的独特,才是最美的样子。
“你是最独特的。”这是美容整形外科第一节课教给我的。每个人的容貌独一无二,这正是魅力所在。吸引力向来是来自差异,而非普遍。也许稍加改善,样貌更有魅力,但一味追求千人一面,美便不复存在。尤其是未成年人,身体发育还未完全,过早追求形似某明星的美感,反而让自己趋向普通。如果你想整形,不妨先思考3个问题:如果给你两张100元,一新一皱,你会因“皱”而舍弃其中一张吗?如果只能要一张,你选哪张?如果是一张崭新的10元和一张又脏又皱的100元,你选哪张?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无论新旧,两张100元肯定都要;只能要一张的话,肯定拿新的;10元当然抵不过100元的分量。同理,人的内在学识、能力等就好比100元代表的价值,不会因外表美丑而升值或贬损。和实力相当的人竞争时,外表可能是竞争力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实力远高于对手,即使其貌不扬,也绝不会输。内在价值永远比外在重要,这个道理永远不会变。
“美丽”行业背后为何不美丽
1985年,我刚开始从医时,美容整形大多是为烧伤、体表畸形和先天体表器官、外观畸形的患者做修复。如今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美容外科专注于改善面貌、外观,技术方面得到飞速发展。整形外科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进步,可背后也有很多问题令人忧虑。
首先,人才分布出现两极化。这些年来,大量整形外科医学生选择美容外科作为就业方向,从事体表损伤修复方向的医生正逐年减少。
其次,市场化发展让美容整形行业乱象丛生。归根结底,美容整形属于侵入性治疗,需要身体承受一定伤害。如果当作产品去推销,极易出现过度医疗、医疗纠纷等问题。
不少没有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院、美容工作室、生活美容馆等在市场中浑水摸鱼,雇佣非专业人员、使用伪劣的美容产品,毫无顾忌地推销整形方案,彻底模糊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界限,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监管,但总有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漏网之鱼。
从事美容整形的医生、机构要守住良心,加强自律,才能维护行业的持续发展。另外,我也呼吁国家能尽快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和认证体系,让拥有相应执业资质的专科医师去操作相应的专业治疗,规范行业。
此外,部分因病而起的整形不在医保范围内,患者需自费。希望国家医保制度关注因病而起的整形,将更多涉及到基础医疗的项目纳入医保。
医生最适合做科普
大概从2000年开始,我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开始在纸媒上发表科普文章,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担任一档科普电视栏目的主持人。很多人不理解,已是教授级别的我,手术一台接一台,何必花费大量精力做科普?
我举个例子,乳房再造是一门新技术,将其纳入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案是一种多学科合作的医学新理念。如果没有人科普,患者如何了解并接受?在诊室里,我一上午也许只能接诊20位患者,但其他二十多万需要乳房再造的患者又该如何获取这些信息?
在知识获取上,医生与患者是不对等的。治疗方法、理念沟通不畅,就可能出现医患矛盾。信息时代的副作用下,太多伪科学和虚假信息的错误引导,更是加深了医患之间的误解。
“医生做科普”,一方面,助力专业发声;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互通,患者能对治疗方案多几分理解。因此,拥有专业背景的医生是最适合做科普的人群之一,尤其是副教授、教授级别的,对医学知识的把握更准确,信息更权威,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相信。
学习健康知识不代表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千万不要盲目根据一些科普信息进行自我诊断,甚至治疗。我更希望大家能通过科学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理念。我曾问过一位营养师:“你真会按照食物推荐量饮食吗?”他回答:“不会,但一定要了解。这样才会有食物摄入量的概念,明白哪些多吃哪些少吃。”
其实,健康生活是用健康的理念去规划生活,只要懂得均衡饮食、合理运动,躲开健康“雷区”,积极预防或寻求医生帮助,这样就足够了。
医患之间需要相互守护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有研究称,中国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我并不完全赞同,媒体为科普做出了很多贡献,在报道医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弘扬当代医德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只不过,有一种导向应引起重视。例如,有的媒体会把医生奉为“神医”,把医术评价为“妙手回春”,把治疗高估为“药到病除”。这种赞扬无形之中在“捧杀”医生。
从学医开始,我学到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医学是一门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面对患者时,任何医生都不敢保证一定“药到病除”。对一些疾病的无能为力,并不是医生在推卸责任,而是需要面对的事实。如果媒体过度宣传,焦急情绪中的患者会将所有的生命安全托付给医生,当医生表现出无能为力时,必然会出现矛盾。
我常和患者说:“你相信我,咱们就一起‘走钢丝’。”面对广袤的生命世界,经验再丰富的专家都非常渺小。医患之间绝不是一场交易,我们更像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需要彼此信任,才能并肩作战,一起走向最后的胜利。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