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主要包括穿刺前准备、定位消毒、穿刺操作、采血处理和术后观察五个关键环节。

1、穿刺前准备: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操作前需核对患儿信息,评估穿刺指征及禁忌证。准备22-24G留置针、无菌敷料、肝素化采血管、止血带等器械。调节室温至26-28℃,预热辐射台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向监护人说明操作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定位消毒:

使患儿腕部轻度背屈,触摸桡骨茎突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动脉搏动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5厘米,待消毒液自然干燥。操作者需佩戴无菌手套,避免触碰已消毒区域。

3、穿刺操作: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左手固定患儿手腕,右手持针与皮肤呈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推进1-2毫米,确保套管完全进入血管腔。单手固定针芯,另一手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拔出针芯后连接采血装置。

4、采血处理:

采用动脉血气专用采血管,避免气泡混入。采血量不超过患儿血容量的3%,通常采集0.5-1毫升。采血后立即混匀抗凝剂,标注采血时间及患儿体温参数。废弃针头需投入锐器盒规范处理。

5、术后观察:

穿刺点按压5-10分钟至无活动性出血,透明敷料固定便于观察。监测远端指端皮温、颜色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记录穿刺次数、并发症及采血结果。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承重或佩戴腕带。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操作步骤

操作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每日检查敷料是否渗血或移位。哺乳时注意避免压迫穿刺肢体,观察喂养后血氧饱和度变化。建议采用袋鼠式护理减轻应激反应,定期评估神经血管功能。如发现肢体苍白、肿胀或活动障碍,需立即就医处理。维持适宜环境湿度防止皮肤损伤,穿刺后6小时内避免沐浴。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