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怎么回事
多脏器功能衰竭可能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代谢紊乱、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器官功能支持、控制原发病、营养干预、免疫调节、血液净化等方式治疗。
1、严重感染:
脓毒症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造成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异常。治疗需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源,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2、创伤:
严重创伤后大量失血和组织损伤会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后24-72小时是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高危期。治疗需要及时手术止血和清创,必要时进行输血和机械通气支持。
3、休克:
各种类型休克导致的持续低灌注状态会使重要器官缺氧。休克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治疗需根据休克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感染性休克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心源性休克需强心治疗。
4、代谢紊乱:
严重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或内分泌危象都可能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等代谢急症需要立即纠正。治疗包括静脉补液、胰岛素输注和电解质调整等。
5、药物中毒:
某些药物过量使用会直接损伤器官功能,如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肝衰竭、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治疗需要根据毒物种类使用特异性解毒剂,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需要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指标。营养支持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肠内营养制剂,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康复期可进行渐进式活动训练,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日常护理需特别注意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定期翻身和肢体按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