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支架可能会退休

支架手术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一般治疗动脉硬化都会首选血管腔内支架手术,不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不需要支架了,这是为什么呢?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被喻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而引发血管疾病的动脉硬化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以上。治疗动脉硬化的主要技术,现在首选血管腔内支架手术。但最新国际前沿趋势显示,由于支架植入存在自身缺点,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型无需支架的方法,医生可通过静脉注射特别设计的纳米颗粒,并让这些装载了药物的颗粒进入血管,导入目标位置进行给药,从而取代现今的物理支架。

这是否意味着支架未来会“退休”?给出答案前,我们先来看看支架是怎么出现的。治疗血管腔内的狭窄病变,初期主要采取球囊扩张法,但这种手术后遗留的夹层和残留狭窄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于是,经反复研究,动脉支架的出现成为腔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不仅降低了残留狭窄,也减少了夹层引发的急性缺血。

但支架植入也不是毫无缺陷,术后患者可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特别是早年的金属裸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在25%左右,主要原因是支架刺激使得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膜增生。近十年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再狭窄发生率下降到9%左右,但药物会同时抑制内膜的修复,所以在使用药物支架以后,必须服用抗凝药物以防血栓形成。一旦支架上的药物耗尽,医生和患者又将面对最初的问题。

如何植入更合适的支架,成了现阶段临床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血管外科界在大力提倡采用一种“血管减容手术配合药物涂层球囊”的技术,以期减少支架植入,但这需要专业团队进行正确的病例选择、良好的管腔准备、适当的术后用药及规律的随访观察。如果支架植入后,患者未能坚持服药,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原本正常的血管还可能产生新的病变,支架部位也会出现再狭窄。

因此,现在医学界还在研发更新、副作用更少的治疗方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支持的无支架治疗就是其中之一。研究人员可以提前确定潜在的药物靶点,并设计利用仿生纳米团簇将药物运送到适当的位置。还有一类研究是可吸收动脉支架,早期能在动脉内起到支撑作用,当血管重新塑形后,它就溶解消失,从而避免了局部持续刺激引发的增生。我们相信,可降解的动脉支架与纳米靶向药物的结合,会是将来支架治疗血管狭窄病变发展的重要方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