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哪些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回忆创伤事件、过度警觉、情感麻木和回避行为,具体可分为侵入性症状、持续性回避、认知情绪负性改变和警觉性增高四类核心症状。
1、侵入性症状:
患者会不自主地反复回忆创伤场景,表现为闪回或噩梦。闪回发作时可能伴随心跳加速、出汗等生理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分离性症状,如感觉事件正在重现。儿童可能通过重复性游戏再现创伤内容。
2、持续性回避:
患者会主动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或活动,拒绝讨论事件细节。这种回避行为可能发展为社交退缩,严重者数月不出门。部分患者会出现选择性遗忘,无法回忆创伤关键片段。
3、认知情绪改变:
表现为持续性的负性自我认知,如强烈羞耻感或罪恶感。情感体验能力下降,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丧失热情。部分患者会出现解离症状,感到现实不真实或自我陌生化。
4、警觉性增高:
表现为易怒、注意力涣散和过度防御反应。患者可能因微小刺激产生强烈惊跳反应,睡眠障碍发生率超过70%。长期处于警戒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
5、躯体化症状:
常见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慢性疲劳和心血管异常。儿童可能出现退行性行为如尿床、吮指,青少年多伴随自伤或攻击行为。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需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饮食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正念冥想和腹式呼吸训练能缓解过度警觉,但症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时应及时寻求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应避免强迫患者叙述创伤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