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胃炎,恶心呕吐,还拉肚子怎么回事
胃炎伴随恶心呕吐和腹泻可能由饮食不当、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精神压力、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补液支持、心理调节、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1、饮食不当:
摄入生冷、辛辣或变质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诱发急性胃肠炎。典型表现为进食后1-2小时内出现上腹绞痛伴水样泻,呕吐物多含未消化食物。需暂停固体饮食12小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
2、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进食污染食物后,细菌毒素会引发炎症反应。常见发热38℃左右,腹泻每日3-5次且可能带黏液。需进行粪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便后手部清洁消毒。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化学性胃炎。多表现为服药后恶心加重伴黑便,腹泻常呈间歇性。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肠溶剂型或联用胃黏膜保护剂,避免空腹服药。
4、精神压力:
焦虑紧张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蠕动节律,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多在情绪波动后出现,呕吐后腹痛可暂时缓解。建议通过正念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必要时短期应用调节胃肠动力药物。
5、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者,在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出现症状加重。典型表现为餐后饱胀感持续数小时,腹泻与便秘交替。需完善胃镜检查明确黏膜病变程度,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物。
日常需保持规律三餐,选择易消化的蒸煮类食物如山药粥、嫩豆腐等,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烹饪时注意生熟分开,餐具定期煮沸消毒。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呕血、意识模糊等表现时,需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每日步行30分钟帮助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