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危害是什么
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性鼻炎、免疫系统低下等原因引起,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鼓膜穿孔、颅内感染、语言发育迟缓、面神经麻痹等危害。
1、细菌感染:
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细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发脓性分泌物积聚。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延误可能发展为乳突炎。
2、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直接侵袭中耳黏膜,导致浆液性渗出。常见于儿童群体,通常伴随高热症状。病毒性中耳炎具有自限性,但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3、咽鼓管障碍:
腺样体肥大或鼻窦炎压迫咽鼓管开口,影响中耳通气功能。负压状态使黏膜血管渗透性增加,形成渗出性中耳炎。需解除原发病因,严重者需鼓膜置管。
4、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引发鼻黏膜水肿,间接阻塞咽鼓管。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中耳黏膜变态反应,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耳闷胀感。需联合抗组胺药和鼻用激素控制。
5、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或化疗患者中耳防御功能减弱,真菌或耐药菌感染风险增高。这类中耳炎易转为慢性,可能破坏听小骨链。需强化基础疾病管理并延长抗感染疗程。
预防中耳炎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应保持45度角喂奶姿势,游泳时佩戴耳塞。出现耳痛或听力减退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慢性患者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日常可练习瓦尔萨尔瓦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但急性期禁止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