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一定是胃癌吗 胃出血的几个常见原因剖析
胃出血不一定是胃癌,胃出血可能由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药物性胃损伤、胃癌等原因引起。
1、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深层组织受损形成的创面,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溃疡底部血管可导致出血。典型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伴呕血或黑便。确诊需胃镜检查,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2、急性胃黏膜病变:
因应激、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出现广泛糜烂出血。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人群。急诊胃镜可见弥漫性黏膜充血糜烂,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扩张,管壁变薄易破裂出血。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常伴休克。胃镜下可见串珠状曲张静脉,需紧急内镜下止血治疗并预防肝性脑病。
4、药物性损伤: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抗凝药物则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这类出血多表现为隐匿性黑便,停药后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
5、胃癌出血:
肿瘤组织坏死或侵犯血管可引起持续性出血,多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胃镜可见不规则溃疡或菜花样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进展期胃癌出血往往需要手术联合化疗控制。
胃出血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禁食禁水,出血停止后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软食。避免粗糙、过热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但需注意烹饪方式宜采用蒸煮炖。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按医嘱复查胃镜。合并肝硬化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警惕肝性脑病发生。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并定期检查大便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