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青光眼手术方式有哪些
先天性青光眼可通过小梁切开术、房角切开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睫状体冷冻术等手术方式治疗。
1、小梁切开术:
适用于婴幼儿期开角型青光眼,通过切开异常发育的小梁网改善房水引流。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术后可能需配合降眼压药物控制炎症反应。该术式对角膜透明度要求较高,若合并严重角膜混浊需优先处理。
2、房角切开术:
针对房角结构发育异常导致的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显微器械分离虹膜根部粘连。手术成功率与房角发育程度相关,术后可能出现短暂性前房出血,需密切监测眼压变化。部分患儿术后需联合激光治疗巩固效果。
3、小梁切除术:
适用于药物控制无效的进展期患儿,切除部分小梁网建立新的房水外流通道。术中常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防止滤过道瘢痕化,术后需长期随访滤过泡功能。该术式可能引发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
4、引流阀植入术:
用于多次传统手术失败的难治性病例,通过植入房水引流装置建立人工排出通路。需根据患儿眼眶发育选择合适尺寸的引流阀,术后可能出现引流管暴露、包裹等机械性并发症。需定期调整引流阀压力参数。
5、睫状体冷冻术:
作为视力丧失眼的姑息性治疗,通过冷冻破坏部分睫状体减少房水生成。手术采用球周麻醉,每次治疗范围不超过180度以避免眼球萎缩。可能并发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等,需分次进行治疗。
术后护理需注意保持术眼清洁避免感染,使用防护眼罩防止外伤碰撞。定期复查眼压、视神经及角膜状态,3岁以下患儿每2-3个月需进行全麻下眼底检查。营养方面补充维生素A、C及锌元素促进角膜修复,避免剧烈哭闹导致眼压波动。视觉康复训练应尽早介入,配合屈光矫正改善残余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