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与肾小管蛋白尿的鉴别
肾小球蛋白尿与肾小管蛋白尿可通过尿蛋白成分、发生机制、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基础疾病五个方面进行鉴别。
1、尿蛋白成分:
肾小球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尿蛋白电泳显示中高分子量蛋白比例增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肾小管蛋白尿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低分子量蛋白为主,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
2、发生机制:
肾小球蛋白尿源于滤过膜电荷屏障或机械屏障破坏,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肾小管蛋白尿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无法重吸收正常滤过的低分子蛋白,多见于间质性肾炎、药物肾毒性。
3、伴随症状:
肾小球病变多伴水肿、高血压,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肾小管损伤常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可伴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近端小管功能障碍表现。
4、实验室检查:
肾小球蛋白尿24小时定量常>1.5克,尿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肾小管蛋白尿定量多<1克,尿α1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更具特异性。
5、基础疾病:
肾小球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管蛋白尿常见于镇痛剂肾病、重金属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
日常需监测血压、尿量变化,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维持每日蛋白质摄入0.8-1克/公斤体重。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肾小球病变患者需关注血脂控制,肾小管损伤者应注意电解质平衡,出现严重水肿或尿量减少需及时肾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