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症水肿是什么原因
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由大量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的水钠潴留、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内分泌调节紊乱以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低蛋白血症:
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白蛋白丢失,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0克/升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血管内水分向组织间隙渗出形成水肿。这种水肿特点为凹陷性,常见于眼睑和下肢,严重时可波及全身。
2、水钠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肾脏排水排钠能力减弱,同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亢进。水钠在体内异常积聚后,首先表现为晨起眼睑浮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
3、渗透压失衡:
血浆白蛋白减少使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相对增高,这种压力差促使液体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水肿程度与低蛋白血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严重者可能伴随胸腹腔积液。
4、内分泌紊乱: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促进钠重吸收,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这种机制在肾病综合征水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5、淋巴回流障碍:
长期大量蛋白尿可导致淋巴管内蛋白含量增高,淋巴液黏稠度增加,影响淋巴回流效率。这种病理改变会加重组织间隙液体滞留,尤其在低蛋白血症背景下更易形成顽固性水肿。
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同时保证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清、鱼肉等。适度活动避免久坐久站,睡眠时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和尿量记录,出现呼吸困难或水肿急剧加重需立即就医。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水肿部位皮肤破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