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的分类主要有什么
脊柱骨折主要分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屈曲牵张性骨折、骨折脱位和病理性骨折五种类型。
1、压缩性骨折:
压缩性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多由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受压变形引起。典型表现为椎体前部高度丢失呈楔形改变,常见于胸腰段脊椎。这类骨折可通过椎体成形术或保守治疗如支具固定改善症状,但需警惕椎体进一步塌陷风险。
2、爆裂性骨折:
爆裂性骨折由垂直暴力造成椎体四面骨折,常见于高处坠落伤。椎体后壁骨折块可能突入椎管压迫脊髓,需通过CT评估椎管占位情况。治疗需根据神经损伤程度选择前路减压融合术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3、屈曲牵张性骨折:
屈曲牵张性骨折又称Chance骨折,因安全带伤导致脊柱后柱韧带断裂。典型表现为椎体水平裂开伴棘突间距增宽,属于脊柱三柱损伤中的不稳定骨折。需通过后路短节段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延迟治疗可能引发进行性后凸畸形。
4、骨折脱位:
骨折脱位是脊柱骨折中最严重的类型,常由高能量创伤导致椎体移位超过3.5毫米。这类损伤多伴随脊髓完全性损伤,需急诊行椎管减压及360度融合固定术。术后需长期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但完全性损伤患者预后较差。
5、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因肿瘤转移或骨髓炎破坏椎体结构所致,常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放化疗,同时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缓解疼痛。这类骨折需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鉴别,MRI检查可见椎体内异常信号灶。
脊柱骨折患者急性期应严格卧床避免二次损伤,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恢复期可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增加直腿抬高、桥式运动等康复动作。饮食需保证每日1000毫克钙质和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预防再骨折。三个月内禁止弯腰搬重物、突然扭转等危险动作,乘坐交通工具需系好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