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由肠道菌群失衡、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食物不耐受、肠道感染后遗症等原因引起。
1、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过度繁殖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研究表明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下降与腹胀、腹泻症状相关,可通过补充特定益生菌调节微生态平衡。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肠道神经对正常蠕动或气体扩张的感知阈值降低,轻微刺激即可引发腹痛。这与脑-肠轴调控异常有关,可能伴随排便后疼痛缓解的特征性表现。
3、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肠道蠕动节律改变。约60%患者存在情绪波动诱发症状加重的情况,心理干预可改善部分患者的排便频率。
4、食物不耐受:
乳糖、果糖等短链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时,在肠道发酵产气引发不适。低FODMAP饮食试验显示,避免洋葱、豆类等高发酵性食物可使68%患者症状减轻。
5、肠道感染后遗症:
急性胃肠炎后部分患者出现持续肠道功能异常,可能与感染导致的黏膜屏障损伤有关。研究显示约10%的细菌性痢疾患者会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建议患者记录饮食与症状关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进行步行、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日保证30克膳食纤维摄入,优先选择燕麦、香蕉等可溶性纤维。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血便等警报症状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