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疫苗误区影响孩子一生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室研究员姚开虎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避免200万~300万人死亡。我国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已消灭了天花等疾病,并让麻疹、百日咳等6种疾病发病人数减少了约3亿人。尽管如此,关于疫苗的谣言和误解仍频繁出现,很多家长因此没有及时给孩子接种。近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局司指导下编写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传播指南》总结了常见误区,值得家长注意。

误区一:通过疾病就能获得免疫力,比打疫苗效果好。这个误区有个十分危险的前提——疾病能完全康复。通过感染疾病获得的免疫力,可能付出高昂代价。除了病痛和经济负担,感染疾病还可能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风疹可能导致身体缺陷;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走向“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而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效果,不会有这样的风险,更加安全。

误区二:接种疫苗就能100%不生病。疫苗虽可让大多数人不被感染,但保护率并不能达到100%。一些人由于免疫系统应答能力低下,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疫苗只能对特定病原体进行预防,流感疫苗等一般只对当年流行的病毒株有效。因此,接种疫苗并非一劳永逸。

误区三:接种疫苗会影响儿童自身免疫力。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曾做过研究,结果表明:从出生起,正常婴儿的免疫系统足以应对疫苗的挑战,并产生免疫力。总体而言,疫苗不会削弱正常婴儿的免疫系统,还会增强其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

误区四: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接种。免费疫苗(第一类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要求必须接种。自费疫苗(第二类疫苗)是前者的有效补充,可预防常见病。如果儿童抵抗力较低,没有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经济条件允许,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知情、自愿、自费、按需、科学的原则下选择自费疫苗。

错误五:疫苗有不为人知的副作用。疫苗安全性高,益处远大于风险。接种后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极为罕见,并且会得到有关部门细致地监测和调查。为保证安全,家长要带孩子到有资质的正规接种点,如实告诉医生儿童及家庭成员过敏史、近期健康状况等。接种疫苗后应停留观察30分钟,确认无异常反应再离开。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