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服用抗生素,润喉片当零食长期服用,不遵医嘱随意加大药量……国家食药总局的调查认为,我国居民用药存在严重误区,迷信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十分严重。
该总局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为错误用药而损害健康,其中死亡的有20万人,是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两倍。
迷信药物:动辄服用抗生素或输液
哈尔滨市民曲阿姨是邻居眼里的“药罐子”:除了降压药天天吃以外,咳嗽或不舒服了就吃点消炎药,腿疼抽筋就贴点膏药。对此,曲阿姨的儿子张先生觉得老母亲过度迷信药物的作用,甚至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动不动就让我们给买消炎药和风湿膏,不给买还生气。”
迷信药物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也动辄服用抗生素或输液,从而产生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86.7%的受访者曾有自我药疗经历。在服药过程中,69.7%的受访者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
在银行工作的“80后”范明经常感冒,而且容易过敏。“我通常会选择去医院输液,吃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总会忘,还是输液来得快。”范明告诉记者,有时一冬天要输液五六次。由于输液过多,范明不仅对大多数抗生素产生耐药,而且肾功能受到损害,免疫力严重低下,变成了过敏体质。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些人身体不舒服就认为有炎症,盲目服用消炎药。另外,一些人出于预防或养生的目的,也服用药物,甚至没病乱吃药。比如将维生素类药物当成营养品长期服用,还有一些老人和孩子不停地补钙。
错误用药: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错误用药而损害健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死亡,可见错误药物的后果之严重。”哈医大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郭敏告诉记者,她曾接触过的患者中,有很多因为错误用药而导致不良反应。
“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今年70岁了,医生告诉他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理血糖,每次注射胰岛素不要超过15个单位。但他一次注射了20个单位,结果导致血糖过低,晕倒在家里,多亏家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不然很可能有生命危险。”郭敏说。
医务人员表示,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患者,经常会因为错误用药而导致不良反应。
哈医大一院心内科八病房主任尹新华告诉记者,绝大多数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但是一些患者经常“自我诊断”,认为自己没有高血压的症状,或者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结果导致耐药甚至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心衰危及生命。
错误用药的案例颇为多见。2013年,黑龙江省东宁县一患者因胃肠感冒到医院输液,在输液过程中死亡。经鉴定,患者死因是用药不当所致。.
发达国家也会出现错误用药。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仅2009年,美国用止痛药过量致死总人数达15597人。
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用药观念
正确使用药物与公众健康素养和观念有关。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2年监测结果,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为8.80%,还处于较低水平;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
医生提醒,一些日常用药的规范必须了解。比如长期服用止痛片会产生不良反应,还有可能错过诊治疾病的最佳时间;每次服用止疼药物最好不要超过3天,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据分析,一些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抗偏头痛药,会引起嗜睡;有的镇咳药、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会出现眩晕或幻觉;还有些扩张血管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会引起视力模糊等。
此外,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但有一些特殊的药物需要嚼碎,如酵母片等应嚼碎服用;胶囊剂应口服,如果将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有些刺激性的药物还会灼伤口腔与食道,对患者身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专家建议,日常用药应避免“经验主义”,要详看药品说明书中的适用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遵循医嘱,破除药物迷信。同时,建议各药店配备有资质的药师来指导居民用药,提高药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保障居民的用药安全。新华网哈尔滨9月23日电(记者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