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也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性接触传播。其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生理状态、外伤及病理变化等。治疗需结合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及生活方式调整。
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遗传易感性更容易感染HBV或发展为慢性肝炎。家族中有乙肝病史的人,感染风险较高。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及早发现并干预。
环境因素:接触被HBV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是主要传播途径。例如,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纹身或穿耳洞等行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避免不安全的医疗操作和接触他人血液是预防的关键。
生理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
外伤及医源性感染:意外接触HBV污染的血液或医疗器械可能导致感染。医护人员、急救人员等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建议高危职业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并严格遵守防护措施。
病理变化:HBV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长期炎症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治疗方法
抗病毒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这些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类药物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可增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适用于部分患者,但可能伴随副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防治需要综合管理,包括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