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在行动:要让公益行为成为生活一部分

“微公益,使普通人成为公益主体,激发了普通公民的公益热情,展现了积少成多的巨大力量。”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披露,由于接连发生的网络事件,使得官办慈善机构遭遇空前信任危机,而这却为汇聚普通民众微小善意的“微公益”提速提供了可能。

微公益——让小伙用牙刷敲开梦想大门

没有背景音乐,没有主持人画外音解说,只看到一个牙刷柄在电脑键盘上飞舞,听到“啪嗒啪嗒”的敲打声,一个不到5分钟的网络视频,记录了来自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80后”学生孙达人学习、创作的普通一天。

和大多数“80”后一样,孙达人有着自己的梦想、对生活的憧憬和灿烂的笑容,但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患有一种叫“先天性周围神经腓肠肌骨萎缩病”的疾病,这让他从小就“腿不能站,手不能抬,手指几乎不能伸直,基本丧失了功能。”但这并没有阻碍孙达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从2011年开始,孙达人用自己掌握的平面设计技术为自己身边的同学和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送去一张张自己特别制作的“爱心贺卡”,坚持用牙刷柄敲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微公益”行为。

原天津867路公交车司机郑瑾,在孙达人搭车时总会停车帮忙,而孙达人便默默地将这一切记在心里。郑瑾新婚时,收到了一份精美的贺卡,里面不仅有他的婚纱照,还有一首祝福诗,落款是孙达人。这份意外的礼物让郑瑾十分感动,“他手几乎不能动,还能想着给我做贺卡,让我铭记一生。”

孙达人不仅感动了郑瑾,在另外一个场合他还感动了更多的人。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活动中,孙达人和他的设计团队参与了碧生源发起的“减法生活加法公益”全民倡议活动的主题LOGO设计征集,获得了“碧生源公益行动特别奖”。

微公益——让公益行为成为生活一部分

“微公益”在悄然渗透。“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目前的‘微公益’多是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和网民热情,更多是依靠个人和志愿者的单打独斗,不容易长期延续,反而会因为个人问题影响整个活动的进程,甚至造成活动夭折。”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现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微公益项目如果缺乏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运作,将难以持久。”

事实上,一些企业和NGO组织已经注意到了“微公益”带来的公众力量和影响力,并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微公益”项目尝试。近期,国内知名保健茶生产企业碧生源更是发起了主题为“减法生活、加法公益”的微公益倡导,旨在号召公众去重新发现生活价值,在关注自身健康同时积极参与日常公益行为——“少开一天车、出门随手关灯、多用环保袋少用塑料袋”,将这些细小的公益行为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一个“可持续性、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

作为“微公益”的倡导者,碧生源董事长赵一弘表示:“微公益”,一方面向公众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减掉那些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同时呼吁大家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中,将公益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

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的沃尔夫冈博士也为中国公益事业提供了“他山之石”:要让公益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就要充分发挥企业、NGO组织和公众名人的“组织倡导”作用,运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吸引普通公众对“公益”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要加强相关专业人士的管理运作培训,推动公益的长久稳定发展,最终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成为“公益”的践行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