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太多教母亲如何读懂孩子的书。从怀孕开始到孩子成长到青春期,他们的生理特征、心理变化、行为举止甚至微表情,都会被教育专家们一一解读,编辑成书。通常这些亲子教育类的读物也都卖的很好。
相比之下,很少有书去告诉子女如何读懂妈妈。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在婚恋话题下面,有一类书会告诉你,如何理解丈母娘,或者婆婆。大概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亲妈的言行不用去深入解读,刻意了解。她们的爱总是很直接。直接到,我们也不太会考虑,那些叮嘱和唠叨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北方大部分地区又到了一年一度,你妈妈喊你回家穿秋裤的季节。
那句“有种冷,是你妈觉得你的冷”,之所以能引起无数人共鸣,是因为它特别有生活基础。比如这几天,我一进家门,我妈就会不容分说得把手伸向我的膝盖,两个手指那么一捻,就抛出了当季限定经典问题:“你怎么不穿秋裤?你不冷吗?”
这个时候,我脑子里就出现了一大段关于“冷”的科学解释。
严格来说,冷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真正感觉到冷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在我们周围。口语上,如果一个人说“觉得冷”,并不是因为他察觉到了“冷”的存在,而是他感受到了热量的散失。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温度下,刮风的时候我们觉得更冷,因为流动的空气更容易带走我们身体表面的热量。用手摸金属,会比摸木头感觉更凉(或者更热),因为金属的密度更高,单位面积上就有更多的原子紧密排列来传递能量。
尽管冷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但是冷的感觉是真切的。可为什么是你妈觉得你冷?通常不是你爸,也不是你妹?另外,你觉得你妈冷不冷?
作为恒温动物,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时时刻刻维持住自己的体温。每当我们发现周围温度变化,体温受到影响时,就会觉得冷或者觉得热。因此要靠增减衣服,或者改变环境温度,让自己觉得舒服。但问题是人和人不一样,核心温度和体表温度都存在细微差别。即便身处同样的环境,穿了差不多厚度的衣服,你觉得的冷,和我觉得的冷,很可能也不是一种“冷”。
比如,我和我妈对气温的感受就很不一样。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成为你妈,至少要具备两个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一,女性;第二,比你岁数大。
女性更容易觉得冷
医学杂志《柳叶刀》(TheLancet)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做“冰冷的手,温暖的心”(Coldhands,warmheart)。大概说女性的核心温度略高一点,但是手的平均温度却比男性低1.5℃(2.8F)。因为在温度降低时,女性会更容易血管收缩,减少皮肤和四肢的血流量,以保证核心温度的稳定。但四肢血流量的减少就意味着手脚冰凉,同时皮肤表面的传感器也会告诉大脑:冷!
另外,女性和男性相比,普遍会肌肉比例低,脂肪比例高。肌肉在运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热量。而皮下脂肪能更好的隔绝温度。除此以外,女性波动的雌激素也会对温度的敏感度产生影响。以上这些因素加一起,导致女性更容易觉得冷。
年长的人也容易觉得冷
通常,年长的人核心温度会比年轻人低。而年龄的增长也会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影响血液循环。除此以外,有些医学观点也认为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高血压也可能让人对“冷”更敏感。
结合以上两种情况,导致女性长辈是我们周围人中最容易觉得冷的人,其中包括你妈、你姥姥、你奶奶……
一般来说,当你妈觉得你冷的时候,言外之意还表达了两件事儿。第一,她觉得冷;第二,她在乎你冷不冷。
所以,无论你冷还是不冷,秋裤穿还是不穿,为了保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此处的参考答案都是:您是不是冷?多穿点,把空调暖风开开,别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