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常用药品的涨价影响药改成效

来源:复禾健康

近期,事关头疼脑热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药价格上涨引发关注。据《北京日报》报道,诸如扑尔敏、甘草片、罗红霉素、降压0号等销量极大的药品价格一路上扬,涨幅50%以上甚至价格翻倍都不罕见。据统计,相比2015年,很多常用药的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这让不少市民深感“吃不消”。

按照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我国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目前,场上的一些常用药品等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但深究起来,一些药品包括原料药涨价并非都是合情合理的。

当前,药品价格走势两极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第一种趋势是,不少药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比如部分进口抗癌药的价格降幅高达70%以上,几乎相当于过去的零头。很多患者到医院看病时,对于药价下跌都有切身感受,认为现在药品负担已不再那样沉重了,过去用不起、买不到的一些药品,都变得易于获得。

另一方面,部分药品的价格却呈现大幅上涨趋势,有的甚至短期内价格翻了好几倍。这次媒体调查发现的这些药多是如此。上个月有媒体曝光,短期内谷维素片涨幅高达950%-3033.3%,黄连上清片涨幅超过100%,强力枇杷露涨幅约50%,过去几毛钱一只的红霉素眼膏,一年多涨价10倍,等等,很多过去的廉价药不再有亲民的价格。

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跌价的药品多属于进口药、新药、处方药,很多都没有替代品,为治病所必需。正因如此,国家这几年加大了对这些药品价格的干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降低进口药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取消了药品加成,集中代量采购等。多种有力举措,是促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涨价的药品,则多属于老药、非处方药、原料药,这些药容易找到替代品,有时似乎显得可有可无,且在过去,它们当中很多都属于廉价好药,有些还因为价格太低而从市场上消失。为此,我国降低了对廉价药的价格控制力度,从2014年起,廉价药取消了最高零售限价。2015年,又取消绝大多数药品的政府定价。由于这些药很少再受到其他调控措施的控制,实质上处于放松控制的状态。

药价控制必须抓住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诊疗影响很大的进口药、新药、处方药等药品,理应成为价格控制的首要目标,但一些老药、非处方药、原料药也并非不重要,它们与民众生活联系反而更为紧密,很多都属于家庭药箱的常备药品,民众对这些药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这些药品价格上涨过快,容易打击信心,拉低药改成效,降低民众的获得感。

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除适当调整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可以考虑适度将药店非处方药类常用药纳入医保体系,这样即便药价有所提高,但费用将由医保基金承担一部分。还可尝试在药店领域推行类似医院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药企降低供货价格。这些建议颇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值得职能部门认真考虑。

更重要的是,这些药品多属于基础药或原料药,药价上涨可导致水涨船高,推动新药和非处方药等其他药品的价格上涨。药价控制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重点药品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调控价格,看似不重要的常用药品出现非理性涨价,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