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出了带量采购的政策,共33个药品参加试点采购,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7个省会城市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成都、厦门确定参加此次带量采购试点。
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含视同)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入手,国家组织开展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和原研药品才有资格入选。
根据竞争状况不同,有人预估,大于等于3家的为充分竞争,价低者得,预估降价幅度为40%。2家竞争为不充分竞争,企业主动降价,并高于平均降幅,预估降价幅度为20%;仅1家竞标是无竞争,谈判降价,预计降幅为10%。
试点地区医疗机构报送采购量基础上,本次采购将采购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剩余用量,各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挂网品种。这样看来采购量和上海集中带量采购的比例差不多,都是前一年用量的70%左右。
带量采购则是同时在招标时承诺药品销量,保证在8至15个月之内用完。这个不得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保证完成任务啊,在8-15个月肯定把采购的药品全部消耗掉。
读完这句话突然心里凉半截,既然都能保证消耗掉采购的量了,那是不是就不用推广了,那医药代表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就大大减弱了?
如果药价降低40%意味着什么?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wind医疗保健行业290家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数据统计,2017年销售费用高达1772亿元。
销售费用前十大医药公司,2017年销售费用总计503.55亿元,2017年沪深两市有14家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占比超过50%。
如果药价降低40%,销售费用将大幅减少,公司以价换量,是否还需要用人海战术去推广,继续维持营销费用高成本,来侵蚀利润,我想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公司会选择精简销售队伍,降低营销成本以保证利润。
带量采购意味着什么?
举个栗子:比如以前在某地区右美托美定销售额是1亿元,其中里面包含A、B、C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的产品,三家企业平分市场。现在A企业中标了,自己独占右美托美定的70%的市场,而B、C企业只能争夺剩下的30%的市场。
那么对A企业来说,无论怎么样,未来8-15个月内就会消耗掉现在采购的70%市场份额的药品两,对于A来说是否还有必要维持大规模的销售队伍,这个投入和产出比是多少,相信每个企业都会衡量。
对于B、C两个企业来说,无论怎么竞争,市场份额也不会大于30%,利润的上限是能够估算出来的,要想扩大利润,只能降低成本,那么现有的销售队伍,还有公司的其他部门这些成本怎么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也肯定是会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