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护士”来啦!三甲医院护士长担心两个安全问题
近日,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多地悄然兴起的新型互联网+居家医疗模式—“共享护士”引发公众热议。
央视新闻频道7月6日的一则视频报道,也再次聚焦“共享护士”这一话题。视频中,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员回应称,目前正研究相关政策开展试点。该回应将网上吵得热火朝天的话题拉回到现实,也为“共享护士”的未来发展定下了较为清晰的路线。
仍处于试点阶段,安全问题需重点考虑
与共享单车等APP类似,打开“共享护士”手机APP,选择需要的打针、输液、采血等服务,下单,等待平台筛选,只需十几分钟,就能享受护士上门提供的医疗服务。这就是现阶段多个“共享护士”APP常见的下单模式。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秦护士长已经从事护理工作12年。据她介绍,最开始听说“共享护士”这个词大约是在一年前,在不少护士看来,这已经不算特别新鲜。
“从‘共享’这个概念出现开始,就有‘共享护士’这个词了。”秦护士长说,在公众并不熟悉这个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时候,在护士圈里,“共享护士”的说法已经流传开了。
但秦护士长身边的护士,几乎没有人使用这些软件“接过单”,更没有人尝试通过这种方式为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在她看来,“共享护士”仍处在试运行阶段,她身边的护士大多也处于观望中,而且有不少顾虑,特别是安全问题。
“护士上门服务时,如何保证自身安全?患者家中是否安全?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秦护士长在接受采访时,发出了这一连串的疑问。由于护士上门前不清楚下单的人是谁,鉴于此前发生过教师上门授课被害等恶劣事件,秦护士长的担心并无道理。
此外,根据国家卫健委2008年实施的《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护士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在相关律师看来,护士通过APP为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有非法执业的嫌疑。
而让秦护士长更担心的则是患者的医疗安全及医疗责任的划分问题。在“共享护士”APP上,护士可以提供的服务有打针、输液、采血、导尿、灌肠、拆线以及母婴育儿等。虽然在普通人眼中,这些操作并没有特别复杂,但不可忽视的是,任何医疗操作都有风险。就拿上门输液为例,其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可控性,患者可能在输液室出现不良反应。
在央广网的一篇报道中,袁女士通过共享护士平台预约了一位护士为自己患肺炎的侄子上门注射,没想到是,孩子出现了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性休克。据袁女士描述,在孩子发生不良反应的时候,护士也表现得手足无措。
秦护士长表示,在实体医疗机构,一旦患者发生意外,医疗机构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保障。但上门服务时,绝大多数护士不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前期病情,若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不太可能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抢救,且抢救设备等也无法立刻到位。
同时,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收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但对上门服务的护士来讲,医患纠纷很难理清。“这个责任到底是医疗机构来承担,还是护士个人来承担?”秦护士长表达了绝大多数护士的担忧。
据秦护士长介绍,在“共享护士”出现之前,护士也会提供上门服务,但都是落在社区层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会给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问题后也是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关系。这和通过第三方APP“接单”上门的护士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这些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注意。“我们已经了解到各地进展当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和一些问题,包括一些资质的审核准入的问题,还有规范的问题,以及发生了一些不良事件以后的处理,法律责任分担。还包括护理安全,以及护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证。”在央视新闻的视频报道中,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现在就是准备通过试点的形式,来进行跟踪解决。
“共享护士”侧面反映我国护理人员短缺
在央视新闻频道的视频中,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共享护士”其实是公众比较通俗的叫法,规范的应该称为“互联网+护理服务”。但无论名字是通俗还是规范,“共享护士”在多地的兴起,充分反映出了全社会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强大实际需求以及我国护理服务业人员的严重不足。多因素的叠加,催生了新型医疗模式的诞生。
秦护士长所在的医院是北京知名的三甲医院,作为护士,他们经常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患者最迫切的医疗需求。“常听到患者询问上门服务的相关问题,特别是一些危重症患者。”秦护士长说,危重症患者出院后,非常需要连续性医疗照护,但很多时候,患者无法通过医院解决这些医疗需求。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人均拥有护士数量最多的是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17.27人,欧盟制定的基本标准为8人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仅为2.74人(2017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而我国只有1‰左右。以此推算,我国目前尚缺数百万名护士。
为促进护理人才流动,推动社会资本进入资源紧缺的护理服务领域,在广东、北京等地区先后开展了护士多点执业试点。但是一年时间过去了,秦护士长告诉记者,护士的多点执业并没有像想象中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几乎没听说医院里的护士出去多点执业了。”
更困难的是,人口老龄化正在给我国护理服务业提出严峻考验。全国老龄办给出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4亿,65岁以上老年人1.6亿,其中还有部分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而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数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
虽然今后我国将以居家养老为主,但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正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需更多借助于社区服务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其中,长期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蕴涵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而在这方面,养老护理人员数量的巨大缺口仍然是最大的“痛点”。
就在“共享护士”刷屏期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近3年我国护理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多项具体要求。
在秦护士长看来,该政策的出台为今后护理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清晰的方向。但护士数量不足仍然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和医生资源类似,我国的护理资源也都集中于大医院、大城市,整体偏向于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有些地区真的是“一护难求”。
对于《意见》中提到的“遵循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秦护士长表示认同。她希望社会资本能够盘活护士资源,解决巨大的医疗服务和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