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盒饭制作过程 怪不得一盒饭保质期90天

来源:中国青年网

高铁盒饭制作过程引关注。高铁盒饭价格过高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高铁盒饭价格缘何居高不下呢?究竟是盒饭企业垄断化经营,还是盒饭的成本高?

记者发现,按照高铁出售的快餐份额比例,20元的包子套餐,成本在6元左右;45元的杏鲍菇炒牛肉饭,成本最高16元;而15元套餐的成本仅为5至7元……再讨论高铁盒饭是不是贵这个话题之前,先来带大家看看这些盒饭是怎么制成的,成本究竟花在了哪些地方?

包装过后的盒饭都将打上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码”,也就是在饭盒上标注出厂日期和批号。

餐食制作完成后,还要经过三个检测环节。首先是金属检测,看看有没有清洁球的铁丝等;之后是重量检测,确保餐食标准;最后是X光异物检测。

每个区域人员的着装不一样,不得混同作业。

据统计高铁盒饭从采购、加工、制作、包装、冷却到冷藏、上高铁动车要经过12道程序、最少10个小时完成。

怪不得一盒饭可保质期90天呢

高铁也好,动车也罢,均是人流量极大的场所,相应地,食品的流动性,或者说即食比例应该很高,并无必要准备保质期如此漫长的快餐。

高铁上还有15元盒饭吗?有,不过服务员并不推荐,若乘客坚持,则回应“现在没有加热,需要等很长时间”。此外,记者还发现,有线路的15元红烧狮子头套餐盒饭保质期居然是90天。对此,上海铁路局客服中心一工作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客服中心还没接到有旅客食用90天保质期盒饭出现不良反应的投诉。(《华商报》4月24日)

据说,这种保质期长达90天的高铁盒饭,是一种高科技保鲜产品。该盒饭利用氮气保鲜,不含防腐剂。而铁路部门的“大数据”也显示,至今未见相关投诉。这似乎意味着乘客尽可以放心食用。

不过,一份15元盒饭的保质期居然可以长达几个月,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别扭。这样的食品真的“保鲜”吗?怎么看上去吃的像是“文物盒饭”?

且不说,盒饭保质期长达3个月,会不会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即便从口感层面看,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即如记者体验的那样,原本雪白的米饭已泛黄,口感粗糙,红烧狮子头、蔬菜等口感明显不如保质期24小时的盒饭好。

类似“文物”级别的铁路食品,并非孤例。《扬子晚报》2011年曾报道,有乘客在沪杭高铁上买了一份25元盒饭,保质期为6个月。更有网友曝出在动车上看见保质期长达10个月的油条。

高铁食物在保质期上破纪录、创高峰,未免让人不安。按说,高铁也好,动车也罢,均是人流量极大的场所,相应的,食品的流动性,或者说即食比例应该很高,并无必要准备保质期如此漫长的快餐。

据知情者披露,保质期时间长,本趟列车上卖不完,可以在下一趟列车上销售,如果下一趟卖不完,下下一趟列车继续卖,3个月的保质期,尽可以来来回回地摆弄。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仍有疑点。要知道,这份保质期90天的红烧狮子头套餐可是15元盒饭啊。这个价位的盒饭往往是乘客追捧的对象,每每遍寻不着,若非有毅力、有决心,一般人不可能买得到。

那么,问题来了,高铁为何还会让一款热卖商品保质期搞到90天?其实,这也并不奇怪。一方面,“15元盒饭不断供”,是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明确要求的。尽管今年1月1日起,“15元盒饭不断供”政策曾停止执行,但在遭遇了舆论强烈质疑之后,15元盒饭又悄然出现。另一方面,铁路方面显然对此并不积极,也不会敞开供应,上一些“文物”级别的老盒饭,爱吃不吃,若是嫌口感不好,那就只好花更多的钱。

质言之,新花样反映的还是老问题,根子依然是无孔不入的利益导向,是在以市场的名义逼迫消费者就范。

就在前不久,高铁调整票价,其中东南沿海高铁一等座涨幅最高接近60%,二等座的涨幅在15%~30%之间。当时有关专家还在表态,高铁合理定价,灵活定价,差异化定价,是一种市场行为,无可厚非。然而,在涨价的同时,相应的公共服务提升却千难万难,这样的市场行为让人疑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