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罚医院十万 能解急诊患者入院难?

北京市法制办3月11日起就《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草案就恶意拨打院前急救电话、拒不避让救护车通行、医院拒接急救车辆送来的患者等急救服务突出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急救中心(120)的回车率最高可以达到20%,即有20%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伤病员会叫不到车。另一方面,病人即便是顺利上了救护车,在到达医院以后也可能因为被拒诊而不能下车。"一上一下",一部急救车上聚集了太多的矛盾和争议。

正是因为如此,草案中规定医院如拒绝抢救急救车辆送来的患者,最高可处以十万元罚款。不过,仅仅是简单的处罚是否能解开院前急救时间长这个"死结"?作为急救服务提供方的医院面对这样的惩罚措施,又有哪些苦衷?

120急救医生:拒收患者几乎每天都遇到

拥有150万粉丝的网络大V"急救医生贾大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了26年,大医院拒收推诿患者的情况在过去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让贾大成最不能接受的是,有时医院连病人都没见到,干脆一句"没床位"就把急救车打发走了。"有一次,一名严重外伤患者被我们连续送了四家医院都没人收,直到到了第五家患者才被收治入院,当时北京市卫生局对推诿的那四家医院通报批评,可是这四家医院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处罚。"

在贾大成看来,多年来医院接诊急诊患者呈现出"大医院撑死,小医院饿死"的局面。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综合医院的急诊科经常像菜市场一样忙碌,有限的床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轮转,而小医院或是民营医院的急诊科则冷冷清清。

推诿患者医院认为急救能力有限是主因

在朝阳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区,三十多张并列摆放的病床围绕着护士站,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马蹄形。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印象中急诊室里抢救伤员的忙碌景象,而是安静地躺在床上吸氧的老者,或是努力想吐一口痰出来的虚弱病患。

这些病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预后并不理想,或者可以转到其它常规科室进行治疗。在他们的病案后,常常标注着几个简单的词,如"拒有创"、"不输液"、"不住院"等等。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成为了医院急诊室里被称为"滞留患者"的那一批人。而这样的患者在北京市各大医院急诊科的病房里都可以看到。

本来是一条流动的急救通道,在这里打上了一个结。

不仅是120的医生,其实很多公立医院急诊科的大夫也承认确实存在推诿患者的问题。不过他们认为除了极个别医院,大部分医院拒诊主要还是因为医院急诊科收治患者的能力不足。

朝阳医院门诊部主任吴家峰向健康界记者介绍,面对大量的急诊病人,医院只能加派人力进行救治,即便是如此,急诊科救治病人的能力也还是有一个极限。以朝阳医院为例,在建设之初,朝阳医院急诊科抢救区的病床数设定为16张病张。而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将近40床病人住在这里,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就是像上面描述的那样不接受积极治疗,又不愿回家或转院的"滞留患者"。

张涛是北京煤炭总医院急诊科主任,这个总共只有5名急诊值班医生的急诊科,每天却担负着庞大的接诊任务。对于120急救医生对大医院的种种吐槽,张涛苦笑一声,摊开双手。"我也想接更多的患者,但是床位有限,人员不足,你让我怎么接?"张涛说,急诊科是公认最累的科室之一,月薪8000元的留不住护士,原因就是患者数量太多,医护人员太累,难免有接不过来患者的时候。

此外,有的医院确实没有能力接诊一些特殊的患者。张涛举例说,煤炭总医院没有小儿创收外科,遇到一些严重的儿童外伤患者只能建议转院,医院也没有高压氧舱,所以煤气中毒的患者也是不能收治入院的。"好在现在急救医生在运送重症患者时会按规定给医院急诊科打电话让医院做好准备。"

院内科室协调不畅增加收治病人难度

事实上,急诊科不时会推诿患者还暴露出了急诊科与医院其他科室相互衔接不顺畅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健康界,如果急诊患者是位心肌梗死的病人,心内科会非常高兴地将患者接走准备做造影以及进行支架手术。但如果患者是个"没有什么油水"的慢性病病人的话,其他科室就会以没有床位为由拒绝急诊科将病人转入自己的科室,因为优质的病人就已经把人家科室床位住满了。在这位医生看来,急诊科就是两面不讨好的"夹心层"。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危重症中心ICU主任何忠杰认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涉及到从现场,急救系统,医院的急诊科,还有医院的ICU,以及相关科室等方方面面,不能只把眼光投向急诊。因为急诊的病人能不能合理地收进来,还要看ICU、要看兄弟专科的情况,这条系统能走通了才能保证急救的通畅。

政府买单医院没理由拒收"三无病人"

对于草案中医院推诿120送来的急诊病人最高被罚十万元的规定,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医院在经济上的一种约束。不过,单纯从经济上讲,医院是否会因为害怕垫付医疗费用而拒绝接收急诊病人呢?

何忠杰表示,目前各大医院每年都会为伤病员垫付大量的医疗费用。现在有关部门也在着手对医院的这部分支出进行补偿。民政部今年已经开始到各个医院进行调查,了解2013年医院为患者垫付费用的数额。说明政府已经着手帮助医院解决欠费的问题,如果这种问题得以解决,推诿现象有望杜绝。

一方面有政府的支持,另外一方面则是顾及到自身的名誉,面对"三无病人",医院一般还是会给患者提供最基本的治疗。吴家峰表示,面对没有支付能力的患者时,医院通过特定的程序,经由门诊办公室或者夜间总值班室确实签字,会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治疗。这部分垫付的费用也不会扣罚科室和个人。目前朝阳医院每年为急诊病人垫付的费用大概在20到25万,通过朝阳区卫计委和朝阳区财政,基本可以解决掉这些"坏账"。即便是无法解决,医院自身也承担得起这部分费用,不会因为担心垫付医疗费用就拒绝收治急诊病人。

解开死结需要一个"瞬时"急救信息平台

当谈到如何让医院急诊科和院前急救的衔接更加紧密这个问题时,很多医生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建立院前院内互通的信息平台。

何忠杰在描述这种理想中的信息平台时显得有些兴奋,他把它称为"瞬时"的信息平台。如果这样的息平台可以建立起来,120在接治病人的时候就能看到此时此刻附近医院的ICU有几张床。医院要通知120目前能不能收急救病人,或者何时可以收治病人。如果这种瞬时的急救资源信息可以汇总起来,120的调配就可以非常清楚。"有时候我们会问120的急救人员:你们就不能提前给医院打个电话吗?他们会反问:电话费谁出啊?这虽然是一个笑谈,但是也反映了现在急救信息互通不够完善的问题。"

信息平台的搭建不仅仅可以为120提供参考,还可以把病人的信息尽快提供给医院急诊科。吴家峰认为,利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患者上车以后心电图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实时传输到收治的医院,这样也会缩短院前急救的时间。

对于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是否能改变院前急救的现状,受访的医生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张涛认为,条例只会加重推诿患者,因为医院为了规避责任,会在急诊患者送来之时,将医院暂时没有接诊能力告知患者和120医生,只要及时告知了,医院就没有任何责任,不算做推诿,也不违规。

不管怎么说,草案的发布是让院前急救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一步。院前转运时间是代表一个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而就目前来说,原本应该通畅的急救通道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打上了一个个“死结”。单单解开一个结可能并不能给急救系统整体的运作带来很大改观,但是却可以让人们知道,自己离绳结的那一端又近了一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