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东花市南里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杨立新从事了15年社区工作,郭金龙书记曾经亲切地称她“北京的老社工”。听说今年居家养老条例要上会审议,杨立新上会之前特意在社区进行了一番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她提出,居家养老一定要分3个层级按需而做。而对于在社区建日间照料室、日间照料中心,如果没有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光靠一些缺乏专业知识的社区工作者恐怕很难维持。
杨立新表示,以东城区为例,截至2012年年底,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5万人。失能老年人比例达32.3%,需要康复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3.6%。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0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需要赡养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减少,这种家庭成员构成态势,将会使照料老人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居家养老到底该怎么做?杨立新提出,居家养老一定要分3个层级,按需来做。比如,刚退休到社区的老年人,身体很好,互帮互助居家养老就可以。年龄稍大的老人,腿脚不灵便了,社区可以给予一些辅助,设立小饭桌进行配餐服务,社区菜站送菜上门,社区只要配套齐全就能够保障这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而对于失能老人来讲,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因为如果要插胃管、尿管,必须得专业护理人员。如果能够把一部分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直接改成老年人的护理院,老年人既可以就近入住,还可以享受医保,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市提出,今年要在城区建设养老照料中心,年底前城区所有老人都可以在住家附近找到“托养”的地方。对此,杨立新有着自己的担忧,提倡在社区建设日间照料室、日间照料中心本是好事,但是缺乏专业护理知识的社区能接得住吗?杨立新告诉记者,由于社区条件有限,有的日间照料室建在楼上,没有配备相应的无障碍设施,老年人想要爬楼去趟日间照料室十分不便;有的社区建了日间照料室也不敢对外开放,因为一没人手、二没技能,社区也怕担责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开。
杨立新说,社区平时为老年人备一些常用药肯定没问题,但是社区工作者毕竟不是医院的医生,没有紧急施救的能力。“社区里建了日间照料室,配备了几张床位,然后呢?让老人白天到社区躺着来吗?那肯定不行。这就需要再给日间照料室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杨立新同时建议,相应的法律条款一定要跟上,比如,在日间照料室中老人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这不仅需要医疗机构介入,还需要法律机构提前介入。